随着制造业界对粗糙度这一质量指标认识的不断深化,用於表面微观形状误差定量表述的粗糙度评定参数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目的是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描述微观高低起伏的不同形态和程度对产品有关功能的影响。 必须指出,在这一点上,各个工业化国家和标准化组织(ISO)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并在很大程度上趋於一致。 而那些从事研制和生产粗糙度测量仪的专业厂商,也及时纷纷推出适应、具备各种评定参数检测能力的新颖仪器,也促使用户对其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或是在对产品实施改进之後能予以有效监控。 以上这一连串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现代化制造业界的一种技术进步,其间,相应的技术标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传统评定参数的局限性 1.何为传统的粗糙度评定参数? 按几何特性,粗糙度评定参数可分为:高度(有时也称为“振幅” )、间距和形状(有时也称为“材料比例” )等三类。 在国家标准GB/T1031-95中,规定了3个高度、2个间距和1个形状共6项评定参数: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10点高度Rz、轮廓大高度Ry(高度类);轮廓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单峰平均间距S(间距类)以及轮廓支承长度率tp(形状类)。 该标准还明确说明,三项高度参数是主要的。事实上,多年来为国内制造业界熟悉、并广泛应用於对工件表面粗糙度进行评定的,也确实是振幅类参数,尤其是其中的Ra、Rz. 若作一番比较,Ry由於只由取样长度内两点的高度信息所决定,其代表性较差,而相比之下Ra的代表性显然是的。 但对於工件的有些功能性来讲,如疲劳强度,Ry和Rz就要比Ra更易於反映,故近年来Rz的出现在增多。 相关检测设备:粗糙度仪/硬度计/维氏硬度计/里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硬度计价格/硬度计说明书 : :杨 |